千年春秋
重教兴文 首页 > 千年春秋 > 重教兴文

  早在宋代,震泽镇已建儒学,学风蔚然,如道光《震泽镇志》载“迨宋三贤设教于斯,而人习诗书,而人习诗书,户闻弦诵,殆駸駸日上矣。”宋宝佑元年(1253),沈义甫于镇之西栅筹建三贤祠,“建义塾,立明教学以淑后进”。元代,镇建儒学,亦称镇学,设教谕1名、训导2外,以主学事,收生徒25人。明清两代,书院、义塾、私塾普及全镇及近乡。
  清末、民国初年,震泽镇在兴办新式教育上,居于吴江县之前列,市政当局、各行各业、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办学。如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周积理(苕墅)等办私立淑群女子小学,创女子入学之先声,开妇女解放之先河。
  1923年,施肇曾、沈秩安等人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,为县内第二所初级中学。1933年,在震属初中基础上,成立私立育英高级中学,为县内新制高级中学之始。震泽沦陷初始,该校被迫停办。1939年在上海爱文义路(今北京西路)觉园内复校,解决了吴江旅沪避难人士子女的就学问题。以后历经迁返、合并、改组、更名,于1958年定名为震泽中学,设高中班。1979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,教育成果卓著,高中毕业生之高等教育考试入学率历年来独占吴江各中学之鳌头。此外,震泽镇还有两所中学。至于小学,则遍布镇区及各村。
  重教尚文的结果,使震泽市民百姓受教育较为普遍,受教育程序也较高。自古以来,读书成负,学以致用,人才辈出。志载,震泽镇出过进士15名(其中2名为武进士)、举人22 名(其中5名为武举人)、贡生38名。自古代至现代,震泽地区出过学有专长、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著名学者专家,如儒林三贤(王蘋、陈长方、杨邦弼)、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、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等。
  震泽还是一块风水宝地,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、唐代诗人张志和、陆龟蒙和皮日休等都曾在此居留或游览。20世纪30年代,费孝通氏在震属开弦弓村作社会调查,写下《江村经济》这一社会学巨著。
  民国初年,震泽镇是一个颇为开放的社会,接受新事物较为敏感,市政当局和各个行会组织较为健全,在兴办教育、兴修农田水利、市政建设、公益公用事业和慈善事业上亦颇有建树。民国4年(1915)南浔震泽商界合资创办浔震电灯公司,向震泽输送照明电,与盛泽同为县内第一批有电灯照明的市镇。民国8年(1919),震泽镇开办江丰农工银行,为吴江县首家私营商业银行,并远早于其他官营银行的开设。该行以扶持震泽城乡蚕丝各业为宗旨,业务堪称兴旺,而蚕丝改良的各项举措和事业也得到该行和震泽市镇当局的支持。
  20世纪20年代,震泽镇报刊出版物极为繁荣,曾出版过《震属市乡公报》和《新震泽》等地方铅印报刊,甚至双杨村也出刊了《新双杨》。此外还有《晓音》《震泽周刊》《农音》《农民画报》和《星》等综合性或文艺性报刊,活跃了社会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