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泽人文
游记散文 首页 > 震泽人文 > 游记散文

   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的蒋子龙来了,写《孽债》的叶辛来了,写《裤裆巷风流记》的范小青来了,写《夜泊秦淮》系列的叶兆言来了……昨天上午,千年古镇震泽再一次迎来文化盛事———江苏省作协“壹丛书”首发式暨“美在震泽”笔会在这里召开。

  温婉明润的江南古镇,在作家、诗人们眼里,总能传递出更多的诗意。

  “我原来不知道有震泽,自从来了之后,才叹为观止。”《文学报》总编辑陈歆耕的感慨,或许最能道出与会作家、诗人的震泽行感受。

  “永不倒塌的,是文化。”

  江苏省作协主席、著名作家范小青是吴江的老朋友,经常来吴江。她儿时也曾随父母下放到桃源。

  “我们全家当年下放到震泽旁边的一个乡桃源,而我,则在震泽中学上过学,这个地方,始终是我为之骄傲的故乡。”范小青说。

  范小青用浓情的语言描述震泽:“这是一个润的地方,滋润,湿润,丰润;又是一个厚的地方,厚德,厚文,厚道。”

  在范小青看来,震泽有着“润的氛围,厚的环境”,这使得每一个成长在这里的人,都可以获得一份特殊的馈赠。

  范小青去年年初出任江苏省作协主席,她上任后,一如既往地承担着扶持文学新人的责任,2010年江苏作协力推的“壹丛书”,便是繁荣文学创作、扶持文学新人的重大举措。

  “壹丛书”从江苏一大批青年作家中,遴选出11部作品,由省作协全额资助出版。“壹丛书”的文体,涵盖了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散文诗等,作者也分布在苏南、苏中、苏北各地。

  据范小青透露,今年,江苏省作协的“壹丛书”工作将继续进行,“我们的想法,就是以我们的微薄之力,通过‘壹丛书’的形式,搭建一个让年轻作者走向社会、展示才华的平台。”

  范小青说:“许多东西都会变化,许多东西都会消失,最后留下来的,是文化;永不倒塌的,是文化;传承光大的,是文化。”

  “我们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”

 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、评论家王尧认为,“壹丛书”的出版,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,不仅是江苏建设文化的一大举措,也不仅是扶持青年作家,而且是“敬畏文字”之举。

  王尧说,社会状态的浮躁,更能体现出这些作者写作的无功利性,“看到这些书,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反省的契机。”

  王尧认为,“80后”文学新人的出场方式和文学营销与前面几代人都不相同,“壹丛书”的作者,不少是“70后”,基本秉持着传统的文学出版方式。

  “让我们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。”王尧用极富激情的话结束点评。

  另一位对“壹丛书”进行现场点评的是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、评论家汪政。他认为,要造成江苏的“文学繁荣”,不能仅靠几个专业作家在前面打拼,必须要培养一大批文学人口,包括年轻的写作者。

  汪政对11位年轻作家的文本进行了细读,在肯定他们创作成就的同时,也指出,“壹丛书”作者群体的写作稳定性还不够高,创作落差比较大,同一本集子里,有的作品呈现出很高的水准,而另一些作品显得不够成熟。

  汪政还特意点评了“壹丛书”入选者、我市青年女作家曹建红的作品。他认为,曹建红是“我们作家里面很突出的一个,作品有着很温婉的江南气息,小镇的变化、文化都描写得很细腻”。

  八个“惟一”推销千年古镇

  在全国著名作家、诗人面前推销江南古镇,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式。

  “悠久的历史铸就了独特的文化,我们震泽的独特在于,虽然没有被列入江南六大古镇,但有江南六大古镇没有的八个惟一。”震泽镇党委书记张炳高开宗明义。

  所谓“八个惟一”,就是连吴江本地人也未必都知晓。如,震泽是江南古镇中惟一与太湖别名同名的,太湖古也称震泽。第二个惟一,是江南古镇中惟一一个两次被改为县的。第三,震泽也是夏禹到过的惟一的江南古镇。此外,陶朱事业的鼻祖,是从震泽开始开创万代基业的;“学究天人”王锡阐是震泽人;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是震泽人;“两弹一星”元勋杨嘉墀是震泽人;篮球特级大腕姚明是震泽人。

  陈歆耕在交流时,连说震泽镇十分重视文化建设,他还谈到了“震泽八景”,以为目前只留下了“慈云夕照”一景。张炳高当即进行了纠正,向与会人员传递出“范蠡钓台”尚在的信息,同时还铺开了一张亚麻质地的画作“震泽留韵图”,对古震泽的八景一一作了介绍。

 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、评论家范培松认为,震泽最大的特点是文化自觉,踏踏实实在做着传承文化的事业,包括作家创作基地,运转也非常良好,这是其他地方所比不上的。(吴江日报 沈振亚 潘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