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泽人文
游记散文 首页 > 震泽人文 > 游记散文

  走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,如虹一般的“杭州湾大桥”上,勾起我对故乡“水巷小桥多”的回忆。白居易在苏州当刺史时说苏州“红栏三百九十桥”。说明唐代中叶苏州有桥约400座,到清代时苏州府有名有姓的桥有700余座,城内有307座。吴江是个小县,现在尚有古桥260座,说苏州多古桥恐不为过。我少年时代读过书的震泽镇上跻身古桥名录的也有25座。

  拱桥
  震泽镇上有两座桥最有名:一是镇东的禹迹桥;一是镇西的思范桥。禹迹桥是为纪念大禹治水修建的。《禹贡》中曾有“三江既入,震泽底定”的话,震泽人修桥来怀念他。禹迹桥的修建情况在清道光年间的《震泽镇志》中有详细记载,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当地人倪宗增、吴永祚等倡建,乾隆四十年(1775年)方勤中等修建,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谭修谓、沈跂云等重建。桥为单孔石拱结构,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。桥顶的麻石板上分别刻有“轮回”、“云龙”吉祥图案,桥身东西两面的明柱上刻有两付对联:一面刻的是:“善政惟因,不易大名仍禹迹;隆时特起,重恢古制值尧巡”。另一面是:“市近湖漘,骈肩无俟临流唤;地当浙委,绣壤应多题柱才”。传说是当时江南最负盛名的张石匠的手艺,尽管风雨剥蚀,至今依然剔透清晰,联中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史料价值。镇西的思范桥则是为纪念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而建的。范蠡曾任越国大夫,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以后,挂冠而去,云游四方,最后在震泽定居,并在镇南的斩龙潭边盖了房子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把范蠡垂钓的地方称为范蠡钓台,把斩龙潭易名为蠡泽湖。千百年来这里成了震泽的风光胜地。思范桥上也有石刻对联。西面的对联为“苕水源来,阅尽兰桡桂楫;荻塘波泛,平分越尾吴头”。东面对联为:“禹迹媲宏模,望里东西双月影;蠡村怀古宅,泛来南北五湖船”。写景思情对仗工整、许多震泽的学生都是从小就烂熟于心的。至今吴江人仍称这一带为吴头越尾。禹迹、思范两桥都是单孔石桥,南北走向,横跨镇上市河。我小的时候走在这些桥上,看着石柱上的对联,踩在镶嵌在桥面的瑞云上,就好像走进了历史一样。一座古桥就是一部历史。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亘古文明。在我的故乡哪怕在偏远小村里也有让你惊奇的文明古桥。我记得离我家祖屋不远有个小村叫横塘,村里有一堵石桥叫东庙桥,它建于南宋绍定年间,距今已有760多年历史!此桥至今依然健在,静静地、不声不响地给人们提供方便。毫不夸张地说,我小时候大人带着走亲戚,不经意间走过的石桥往往都有几百年的历史。故乡的桥充满了历史和文化,也许,这就是它们历数百年而不衰,使在外的游子常存怀念的原因。

  长桥
  现在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收有茅以升先生的一篇文章《中国石拱桥》。先生说,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,就像虹。诚如先生所说,拱桥如虹。江南水乡有许许多多的石拱桥被称为“虹桥”。震泽镇上也有一堍桥叫虹桥,震泽八景中有一景叫“虹桥晚眺”。
  故乡不仅有大量的单孔石拱桥。还有像卢沟桥一样宏伟壮丽的多孔桥,称得上“长虹卧波”。苏州有两座长桥,一座叫宝带桥,在松陵镇北。它与运河平行在澹台湖和运河交汇处,长317米,宽4.1米,有53个桥洞。桥的中间有三个孔特别高,以便舟楫通行。据说是唐代苏州刺史王仲舒变卖宝带、资助建桥而得名的,民间又称玉带桥。查历史,唐代这里还没有桥,两宋也没有桥,可能初建于元代,重修于明代。我小时候老师带了去远足,看到过遗址。后来看书才知道宝带桥桥身之长、桥孔之多,结构之精巧、造型之秀丽,在中外桥梁史上是罕见的。它是我国历史上桥孔最多、桥墩最薄的石拱桥。你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旁边运河中南来北往的船只,看到另一侧浩浩淼淼的澹台湖。清同治二年(1863年)英国人弋登率领常胜军与太平天国作战,为了使小火轮能进入澹台湖,下令拆毁大孔,造成了一半桥孔连续倒塌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曾重建。1937年八?一三事变后,日军空袭,桥南端六孔被炸毁,1956年修复,1982年重修。宝带桥是幸运的,历千年而不败,屡遭劫难,终于保存下来,现在成了苏州一景,政府立碑保存的文物。除了宝带桥以外,吴江市的驻跸地松陵镇上还有一座千年长桥叫垂虹桥。此桥原名利往桥。《利往桥记》中对此桥的兴建有详细介绍,我把它译成现在语言,大意是:县城被江河一分为二,百姓一半住在河东,一半住在河西,早晚往来不便,凡事都要用船摆渡,松陵位于交通要津,来往的人很多。陆上肩挨肩,河中橹接橹,如果遇大风大雨,非常不便。北宋庆历七年(1047年)的冬天县知事李问,县尉王廷坚募捐要建县学,后来上级不同意,于是将募捐来的钱用来造桥,1084年6月18日建成,东西长300多米。题名为“利往桥”,意思是“便来济往,安若履道”。这座桥的两堍各有一亭,一名“汇泽”,一名“底定”,桥心建有“垂虹亭”。当时人说,坐在垂虹亭内四面望去风景历历在目,“湖光万顷,与天接白,洞庭荐碧,云烟战消,月秋风夏,嚣来埃断,牧呕渔吟,喑鸣间发,榜声棹歌,呕哑互引,后盼前睨,千里一素,是亦有足乐焉”。宋代初建时,它是木桥,过了200多年,到元代泰定二年(1325年)改建为连拱石桥,桥下有62孔,后来多次修建,桥孔最多时有72孔。上个世纪初,一则是它的交通作用日趋衰落;一则是民生凋敝,长桥年久失修,已础圮柱斜,颓卧波心,一片荒凉。1967年5月2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,历时数百年的垂虹桥先从西向东倒塌四孔,后从东向西倒塌八孔,长桥成了断桥。现在两堍除引桥外仅留数孔而已,成了遗址公园,供人憑吊了。垂虹桥在吴江的古桥中下场是比较凄惨的。苏州、吴江的这两座长桥都比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要长。一千多年前建起这么长的多孔拱桥值得后人缅怀。

  双桥
  江南水乡港湾河汊,密如蛛网。高高的拱桥大多在城镇、在主要河道上。许许多多、各式各样的小桥遍布城乡。这些小桥有的只有一块石板架在小渠之上,朴实无华;有的呈梁式结构,简约而实用。小桥上有石栏杆,厚可近尺,白天可以用来歇脚、晚上常有人坐在上面乘凉。在众多的小桥中有一种叫双桥。这是河港交汇处紧挨着成直角形、在纵横交叉的两条河上分别建的两堍桥,肩挨着肩,手拉着手。当地人叫他们夫妻桥,姊妹桥,我小时候叫他们“一步两条桥”。以前,双桥在江南的小镇上大多有一座或两座,并不稀罕。后来,许多小河被填死了,双桥就少了。双桥出名是因为一幅画。1984年春天,画家陈逸飞来苏州的昆山写生,创作了周庄的世德桥和永安桥的一幅油画,画名是“故乡的回忆”。1984年11月,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德曼?哈默访问中国。当时,这幅画正在哈默画廊展出。哈默买下此画并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。因为这幅画,双桥,连同苏州水乡的风光名扬世界。

  新桥
  桥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人们的生产、生活服务的,沟通阡陌,连接两岸,交通南北,方便生活。桥的性格有点像农民。它默默无闻、实实在在,从不张扬,耿直而有信念。桥不会曲意奉承,也不会看人脸色办事。桥的精神,桥的性格值得我们尊敬。
  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近十年来,是桥的历史中最辉煌时期。中国兴起了波澜壮阔的造桥运动,沿江傍河的城市在大江大河上修了无数的桥。以前上海的黄浦江上没有桥,从建南浦大桥开始到现在,黄浦江上已建了9座桥。南京、武汉、九江以至重庆都在长江一而再再而三地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桥。很多城市和杭州一样,来不及为他们命名,那么多美丽的大桥被称为一桥、二桥。上世纪末,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,中国的交通专家和路桥工人,用桥的形式架起了大量的高速公路。我曾经在中西部崇山峻岭中看到那些高高架起的公路桥,令人叹为观止。还有大城市中的立交桥,那是新时代的桥。我们国家的发展正随着这些新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
  项怀诚 男,1939年2月生,江苏吴江人。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60年7月参加工作,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,大学文化,高级经济师。原中央财政部部长。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、理事长。